梁实秋先生在《雅舍谈吃》中感叹:“论到吃,怎么吃,如何吃,还要吃得好,吃得妙,吃出花儿来,中国人天下第一。”
事实上,叫外卖这种事情,西方是没什么传统的。欧洲封建经济时代,贵族地主们各家各户都占地甚广,鸡犬之声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。因此如英剧《唐顿庄园》里那样,大富大贵的人家都备有技巧精湛的私厨,老爷太太小姐们想吃什么,跟厨房说一声便是。直到近代工业化之后,伦敦、巴黎、罗马等大城市完成了城市化,人口密集、商业发达,街区连成片,穿插其中的饭馆多了起来,才渐渐兴起叫外卖。而即便在今天,欧美的外卖也多是比萨、炸鸡之类快餐。而中国人在外卖上的智慧,从古代就开始了。
一千多年以前,唐末宋初,长安、汴梁、洛阳、临安等大城市兴起,国民经济蒸蒸日上,市民社会形成,开始讲究吃喝玩乐起来。尤其是北宋南宋,上至皇帝,下到市民,都懒得在家里做饭。据史书记载,孝宗赵构经常派宦官到市场上“宣索”李婆杂菜羹、贺四酪面、臧三猪胰胡饼、戈家甜食等外卖,而且“直(值)一贯者,犒之二贯”,小费给得很大方。
皇帝叫外卖,百姓也一样。“市井经纪之家,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,不置家蔬菜”。 原来宋代都市的小白领、小商人跟今天的OL是一样一样滴,都不习惯在家做饭,喜欢下馆子或叫外卖。
有需求就有市场,具有商业头脑的老板们就推出了新的送餐服务。需要叫外卖的顾客派个人先去饭馆点菜,“逐时施行索唤”,饭馆便差专人送上门,也是货到付款。如果是常客的话,餐具和食盒都能留在府上过夜,第二天伙计再来拿。
在国宝级的名画《清明上河图》中,有个酒店伙计,挎着食盒匆忙行走,不知正往谁家送外卖。原来早在宋朝时就有如今天的x度外卖、x团外卖、饿xx等外卖服务了!可见当时的餐饮业极为发达。
随着餐饮业的发展,明清时期的北京、南京的酒馆服务就更周到了,很多饭馆有了登门承办筵席的服务,连餐具都用的及其讲究,不但送菜的时候准备了一次性的杯盘,甚至还可以登门到府上办宴席,称之为“筵会假赁”。租赁器具,供应酒菜,从下请书(请帖)到安排座次、桌前执事等等,酒楼都会派出专人承揽备办。贵客来了,先“提瓶献茗”,入座饮茶一杯,再端上“看盘”,开始点酒菜。有传菜的伙计记唱念报给厨房,厨房里有“铛头”记录在案,依次烧菜,须臾,“行菜者左手三碗,右臂自手肩驮叠约二十碗,散下尽合各人呼索,不容差错”。可以说,主人只要不差钱,不费一丝一毫的事儿就可以在家里大宴宾朋,之后还不用刷锅洗碗,真是不亦快哉。
清末民初北京饮食行业有庄、馆之分。饭庄占地宽绰,建筑气派,装潢雅致,附设戏楼,顾客多为讲究排场的官宦人家。饭馆环境各异,突出菜色滋味,是中下层人士品尝味道的去处。最著名的八家饭庄合称“八大堂”。饭馆则有“八大楼”,皆为山东人经营的鲁菜馆,民国时后起者有“八大春”。小饭馆颇具特色的号称“八大居”,饭庄有冷庄子、热庄子之分。冷庄子平日不卖散座,灶上不起火,无固定厨师。达官显贵遇有婚嫁、寿典、满月、拜师、吊丧等大事,在冷庄子预定酒席。热庄子承揽酒宴,也招待散座,并备办外送菜肴,此时的外卖叫饭庄外送。
让小编亮瞎眼的是,当时的“外卖”也进行了市场的细分,例如按按照规模大小,各巨头都有自己的规矩
正店,相当于现在的豪华大酒楼、会所,一般不提供外卖服务,专门为有身份、有地位、有钱的客人提供服务,有自己的一整套服务程序,或者承办大型宴会。你想叫碗面条或盖浇饭,门儿也没有……
脚店,一般指特色经营店,“卖贵细下酒,迎接中贵饮食”,好比如今的中档餐馆,接待中档消费的客人。这种店通常有外卖服务,不过,大多外卖套餐,设置了起送价,估计没个百八十块的,也不会送。
分荣,则相当于大排档,此类小饭馆的外卖生意最火,服务也最贴心,随叫随送,新鲜热辣。甚至还有专营外卖生意的“分荣”,鲸鱼想这与如今高校旁的小餐馆类似。
外卖使用的餐具,常见的种类大概有以下几种
箪:是竹筒,有盖,用于盛放干粮,可随身携带。箪中所盛为糗,即干炒的粮食,炒米、炒面或炒豆子之类。浆,是适度发酵的米汤。箪食壶浆,就是用箪装上干粮,用壶装上米汤。
温盘:古代用来保温食物的器皿,它由上下两层瓷构成,上层瓷薄,下层瓷厚,中间是空的,在使用时向盘内夹层注入热水,可以保持菜品的热度,体现出更佳的口感。
食盒:古代专门盛放食物酒菜、便于携带行走的长形抬盒,有木、竹、珐琅、漆器等材质,其中又以木质的居多,内有数层不等。酒肆饭店以及富贵人家常用。有没有觉得很典雅庄重呢?
发布于:北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