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二)构图新颖,气势磅礴
戴熙《习苦斋画絮》中提出:董、巨尚圆,荆、关尚方;董、巨尚气,荆、关尚骨;董、巨尚浑沦,荆、关尚奇峭。范宽运用自身的笔法特质,将《溪山行旅图》中的“气与骨”、“圆与方”、“浑沦与奇峭”有机的结合到一起,突出了山水画作中的峻拔浑厚,而这样的格调也是在其他作品中极为少见的笔法表现形式。通过大尺度绘制山势,形象的突出了山峦的雄伟壮丽。而点缀在山顶的青苔,恰与由密及疏的皴擦形成感官对比。进而由统一的视角激发关注点,形成气势磅礴的绘图效果。而置身于前景的细致刻画中,也能发现主人翁无法将山峦尽归眼底,反而突出了山峦更为雄伟的特征魅力。陷入其中的观者,颇有全景山水的视觉感悟。这样的表现形式,其构成章法极为精妙,而块面分割比例大小相接,虚实处理开合布势,动静聚散叹为观止。而动静结合之间精彩之处动静聚散,其开合布势深邃,无不透露出《习苦斋画絮》绘图气势,进而体现出超越时代的新颖构图笔法。充斥着行、可望、可居、可游的经典构图形式,极富宋式笔法精髓。
(三)运笔多变,型图豪迈
《溪山行旅图》的山体轮廓线,以及山川之间的笔法运用上,通过差异化的墨色进行渲染,而其轮廓线向之外,增加了点皴的疏密变化,从而以墨色衬托出其山川的威严俊美。而这样的笔法,既能够突出山体结构,也能够渲染画面的空间效果,进而重塑整体画作的充实感。而在圆润对比的锥形山体之外,披麻皴与整体画风相得益彰。可以明确发现,在正方形的轮廓刚硬之中,蕴含了利索干脆的点皴形态,从而促进了轮廓与笔墨的相互渗透,重新勾勒出型图的豪迈气息。尤其多维变化的笔法中,豆瓣皴、刮铁皴、雨点皴、马蹄皴、钉头皴、芝麻皴等皴法运用,更加突出了丘壑结构的用笔精髓。以凹凸粗糙岩层的笔墨质感,激发了润涵春雨的秋风苍处,进而以八面出风极富弹跳的节奏感描绘出山石肌理。凸显出《溪山行旅图》的气质俱盛,以点皴营造出山石的雄壮与豪迈。
《溪山行旅图》临摹解析
步骤一:勾勒。用炭条或铅笔起稿,写出景物位置及轮廓结构,然后进行勾勒和点皴。先点出主峰山头上的树丛。用湿笔圆点点出。点子要有大小、疏密、浓淡、枯湿的变化,主峰的主要部位墨色要深一些。接着勾勒出山体轮廓和内部结构。在勾勒时要注意范宽用笔气势雄强,中锋行笔,勾线如铁,有重量感,有断有续,均直方硬,山如铁柱。再勾勒画幅下方三堆巨石上的夹叶树丛,先空勾树干,树如铁浇;再勾树叶,树叶一种是变形的槐树叶,线条平直,另一种是变形的菊花形夹叶,较工整。后勾勒画幅正文的三堆巨石。最后勾勒山溪边的毛驴、赶路人和点景的建筑物。
步骤二:皴擦。该图的皴法为雨点皴,以短而直的线条密集组合,点子皴与短条子皴并用,用笔较干,雄劲老更,沉着凝重。主体山石的皴法 由短而直的线条和点子密集构成,既参差错落,又结构严谨、层次清楚。山石暗部的皴笔稀疏、浅淡。主峰左侧的山石皴笔更自然奔放,达到意到神行的境界。水中巨石的皴笔更平直,长短结合,形成对比,树干的皴笔很淡。
步骤三:渲染。用两支白云笔,一支笔蘸墨,一支笔蘸清水,依山石结构,暗部染淡墨,并用清水晕开。主峰山体右侧沟壑染浓湿墨,幽默的沟壑与山体形成对比。主峰山体渴染与湿染并用。渴染就是以较干的笔染,笔痕不明显,湿染要注意浓淡变化。山体先染小的结构,待干后再染大的结构。如主峰右侧山体上部整体比较暗,表现幽深的峡谷、沟壑。
步骤四:染色。主峰山头的树丛用墨青染,山石亮面用赭石皴染,山石暗面用墨青湿染,树叶用汁绿染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