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葛亮为何坚持除掉魏延?你看看魏延在朝中的靠山是谁?不除不行

诸葛亮为何坚持除掉魏延?你看看魏延在朝中的靠山是谁?不除不行

赤壁大战结束后,魏延率领他的部队归顺刘备。凭借过硬的武艺和卓越的战斗力,魏延迅速赢得刘备的赏识。在刘备与刘璋决裂后,魏延在多次战斗中表现出非凡勇猛,因此被封为牙门将军,这是他首次崭露头角。此后,魏延一直留在刘备身边,屡立战功,成为蜀汉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。

当年刘备身边的五虎上将赫赫有名,虽说魏延未被列入“五虎”,但他的实力绝不逊色于任何一位五虎上将。在这群名将之下,他可谓最为出色的一个,实力惊人,令人侧目。

刘备称王汉中后,亲自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,并晋升为镇远将军。这次升迁充分体现了刘备对魏延的重视。原本大家以为镇远将军的位置会落在张飞身上,毕竟他是刘备的三弟,且是五虎上将之一,理应顺理成章。没想到刘备却把这个重要职位交给了魏延,令所有人震惊,包括魏延自己。这一任命也极大提升了魏延对刘备的忠诚度。

那么,这样一位既有实力又极其忠诚的大将,为何最终会遭到诸葛亮的铲除呢?其中魏延的性格起了极大作用。在蜀汉阵营里,只有刘备和诸葛亮两个人能管得住魏延。刘备在世时,魏延常借宠爱之势与诸葛亮唱对台戏,双方难免产生摩擦。虽然诸葛亮不会轻易对蜀汉大将下手,但魏延的态度却让诸葛亮日益警觉。究竟发生了什么,令诸葛亮下定决心要除掉他?请继续往下看。

刘备在世时,魏延一直特立独行,习惯和诸葛亮唱反调。诸葛亮安排的战术无懈可击,但魏延总有自己的一套,常常与他作对。诸葛亮渐渐认识到,若没有人能够约束魏延,他迟早会给蜀汉带来大麻烦。

由此可见,魏延性格桀骜不驯,且极度自负。毕竟他有实力做资本,自然会自信满满。这样的人若被妥善利用,是杀敌利器;用不好,则可能成为祸害。诸葛亮开始密切监视魏延的动向,希望他能改正性格上的缺陷,但若依旧如此,诸葛亮就只能狠下心来防范这个潜在的“定时炸弹”。

公元223年,刘备为替关羽和张飞报仇,发起了夷陵之战。关羽因疏忽失守荆州而被俘杀,张飞则被部下暗算,刘备深感痛心。尽管整顿军队迅速,夷陵之战仍以惨败告终。战败后,刘备退守白帝城,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,开始为蜀汉未来布局。他清楚蜀汉政权的延续唯有托付给诸葛亮才能保障,于是将儿子刘禅和整个蜀汉大业交予诸葛亮,随后生命走向终点。

刘备去世后,重担落在诸葛亮肩上。他尽心竭力维持蜀汉局势,毕竟蜀汉处境艰难,夹在曹魏与东吴之间,生存压力极大。诸葛亮制定详细计划,力图让蜀汉继续在三国中立稳脚跟。

然而事与愿违,诸葛亮最信任的马谡在关键时刻失误,导致街亭失守,第一次北伐惨遭失败。马谡被处斩,也让诸葛亮不得不更加谨慎。与此同时,赵云这位最后的五虎上将也因病去世,蜀汉军力损失惨重。

那时,蜀汉可用的大将屈指可数,魏延是其中重要的一员。刘备去世后,只有诸葛亮还能压制魏延,因此他更加严密盯紧魏延的动向,期望其性格有所收敛。

诸葛亮多次北伐,虽然屡遭挫折,却清晰感受到魏延依旧我行我素,性格毫无改变。诸葛亮逐渐意识到,如果自己一旦离世,没人能制衡魏延,届时蜀汉将陷入更大混乱。

因此,诸葛亮心中开始萌生除掉魏延的念头。但当时形势复杂,魏延依然是稀缺的将领,诸葛亮不愿轻举妄动,继续观察其动向。

深入调查后,诸葛亮发现魏延在朝中势力庞大,手下有人如马谡,且与高翔、董厥等大臣关系密切。表面看似普通,实则若三人联手,势力不容小觑。一旦魏延图谋不轨,蜀汉将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。

作为丞相,诸葛亮必须确保蜀汉安稳,于是决心铲除这颗“定时炸弹”。然而单凭猜测难以行动,也不为众人接受,诸葛亮只能暗中布置陷阱,让魏延自投罗网。

临终前,诸葛亮特意将马岱安排在魏延身边,准备一旦自己去世,马岱便执行除魏计划。事实如他所料,诸葛亮去世后不久,魏延恃势狂妄,嚣张跋扈,最终被马岱斩杀,结束了这位骁勇大将的生命。

综上所述,诸葛亮除掉魏延的理由多重且复杂。首先是魏延性格乖戾,易与人结怨,极具威胁;其次,魏延的势力庞大且不可控,极有可能在关键时刻引发叛乱。为了保证蜀汉未来的稳定,诸葛亮只能下此决断。

尽管魏延是蜀汉少有的猛将,诸葛亮作为丞相,肩负着整个国家的安危,绝不能心慈手软。他深知,若让这个“定时炸弹”继续埋藏,终将成为蜀汉无法承受的灾难。

参考资料:《三国志》《资治通鉴》《汉晋春秋》《襄阳记》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