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中国的诸多执政者中,王莽可以说是位极具争议的人物,直到今天人们仍旧在讨论他。王莽是一位复古主义者,崇尚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,他在执政中奉行着仁治思想,其中部分内容与现代价值观极为相似,以至于在穿越概念大兴的今天,人们给他打上了“穿越者”的标签。王莽在一些人眼中是大改革家,而在另一些人的眼中他是不折不扣的乱臣贼子,对于王莽的价值判断模糊了他真实的模样。
《祥瑞:王莽和他的时代》张向荣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
在很长一段时间,人们印象中王莽的统治期间只有混乱与无序。这个短暂荒诞的王朝,在史书中的寥寥记载,并没有交代清楚王莽新朝这十几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,王莽有着怎样的变化。如果我们想看清王莽,除了零星的史料外,还可以从西汉儒学的发展中深度了解王莽其人,从一种文化思潮中看待儒家理想主义者王莽的一生。《祥瑞:王莽和他的时代》就是这样一本书,乍看是王莽的传记,实际上书中以西汉末年的政治社会为背景,整体讲述了西汉儒学的发展,从中去看时代与王莽如何互相作用。作者张向荣并非是要为王莽翻案,而是在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之上,讲述一个更接近历史,更有历史价值的王莽。
王莽作为“篡汉者”,被后世所唾弃,人们将王莽和后来的董卓、曹操相提并论。然而,他与董卓、曹操却大不相同,王莽在西汉末年是全国知名的儒家典范,人们不会将他和乱臣贼子画等号。王莽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典型的例子,从学生到知名大儒,从外戚到“假皇帝”,王莽在通往最高统治者的路上受到了知识分子的大力支持,从来没有一位创业帝王得到过如此空前的舆论支持。这种舆论支持根植于当时儒家学说的现实中。
王莽做大司马那年,他暗示一些人进献白雉,而后将送上来的白雉献给太后,并把白雉供奉到太庙中。王莽的心腹们借此大肆吹捧给王莽加官晋爵。对此王莽不光表示高兴,还大赏进献“祥瑞”的心腹进入朝中为官。第二年各地天降甘露,灵芝丛生,犀牛出现,都被视为祥瑞,报告向雪花一样送到王莽跟前。如书名一样,“祥瑞”是当时儒学理论中天人感应的表现。史书中对于帝王的诞生自古以来都要有天降异象的“配合”,尤其在汉朝,人们迷信天象、信鬼神、信天人感应。皇帝作为“天子”更要对所谓老天的指示作出回应和解释,儒家则掌握着如何解释现象的权力。这种解读形成了士大夫阶层对于皇权的制约,从秦汉到明清一贯如此,即使皇权强大到统治一切时,皇帝也不得不敬畏这种“上天的指示”。这种祥瑞在现实层面突出了它的实用有效,统治阶层也开始运用这些祥瑞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。皇帝可以利用这些祥瑞来跨越自己不能逾越的限制,同样别人也会利用祥瑞做皇帝的文章。在王莽生活的时期“五德终始”等说法大行其道,在舆论中汉朝地基已经开始有了动摇,此时的民心向的是儒而不是刘汉王朝。
王莽最初被誉为周公一样的人物,事实也确实如此,他在学术上偏好古文经典,继承着刘向、刘歆的儒家理念,对儒家经典中的尧舜禹时代羡慕不已。正如作者所说,王莽对于儒学的崇尚并非是野心篡权的包装,而是他真的笃信、迷信儒学,并且认为自己能感应上天,是真的天命所归之人。他渴望实现自己内圣外王的理想,同时他对社会现状有着深刻的同情,他一心认为只有用纯粹的儒学才能拯救这个世道,而他就是拯救万民不二的人选。这并非是王莽的自大,而是当时整个社会现状和社会舆论共同造成的大环境。
儒家自汉武帝时期开始被定为官方主要意识形态,然而直到汉元帝时期,儒学才真正在汉朝社会中成气候。王莽生活的时期正是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最盛之时,他曾因为自己的儿子杀死了家奴,而非要把儿子诛杀偿命,就是要符合儒家大义灭亲的信条。王莽往往被人们解读为积蓄实力的野心家,在此时收买人心。事实上,他极为在乎的是自己的声誉,这是一种不寻常的病态。王莽在民间和士人阶层积累了相当不错的声望,自身的声望也转化为他的政治权力,在操作中他逐渐取代了汉王朝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。
但王莽的声誉也成为了人们对他的期待,王莽一直未能解决理想实践过程中对于现实困难的解决。他期望推动改革,消除贫富差异,重建礼仪秩序,这是他的为政理想,也是他夺取政权的目的,王莽绝不是为了贪图权力享乐才篡位的人。但在举措的具体执行中,王莽却以法家的态度强硬的推行政策,再次动用秦汉时的残酷吏治。这不但无法顺利施行政策,反而激起了民怨,尤其是那些曾经信任王莽的人感受到了巨大的欺骗,对王莽产生了愤恨。
书中指出,王莽一些不切实际的行径,增加了民众的负担,那些曾经支持王莽的精英阶层逐渐站到了他的反面。汉承秦制所以汉朝的内在核心仍然是法家的思想,也是因此国家才有强大的支配力,这种支配力也可以转化为汉朝内在的调节力。而王莽是打着恢复周礼,崇尚儒学思想上台的,但是面对着国家治理,又只能实行法家的严酷统治。他天真地将执行力等同于权力,粗暴地破坏了他的理想。毕竟王莽难以理解,古代礼仪制度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的,汉代经过百年已经成为了另一种样貌,已经进入帝制时代,盲目的复古,又无法强有力地重整社会秩序,只能是造成灾难。儒家思想本身对于现实政务既缺乏手段又缺乏想象力,光靠自我的修养是无法改变政治的,急于求成更是王莽的大忌,也因此他和他的思想走上了一条不合时宜的不归路。
其实,王莽的新朝灭亡后,东汉并没有解决西汉末期留下的各种问题,但刘秀以他的政治智慧继续延续了儒家对于国家的影响。王莽的很多想法被刘秀继承下来,并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调整,我们在史料中能看到,王莽虽然被打为野心家,但是他的理想或者说儒学的理想并没有被全盘否定,而是被东汉统治者所继承。
《祥瑞:王莽和他的时代》作为一本通俗历史读物,读起来非常流畅,一些历史问题,作者着重摊开讨论,以“祥瑞”为切入点,将西汉末期的社会风貌和儒学发展的各个阶段展示给读者。人们可以撇开成王败寇的思维,再度深思这个被称为“穿越者”的王莽,究竟是个怎样的人。
(原标题:“祥瑞”背后的逻辑)
来源:北京晚报
作者:洪宇
流程编辑:L061
版权声明: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或改编。
如遇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。版权侵权联系电话:010-8520235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