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四川总是地震?地震真的无法预测?

为什么四川总是地震?地震真的无法预测?

原来,环绕在成都周边的这些山区并不是简单的地形隆起,而是一条巨大的断裂带,这也就是著名的龙门山断裂带。它是一条贯穿岩石圈的巨型地壳断裂系统,南北延伸约500公里,宽达70公里。

龙门山断裂带主要由三条断裂组成:由西到东分别是汶川-茂县断裂,北川-映秀断裂和安县-灌县断裂。这三条断裂带的活动特征均表现出由南西向北东斜向逆冲,并伴随右旋滑动分量。如果我们想探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,不妨把视野放大,用星球级的视角来看看这一地区的区域构造背景。

在这张图中,处于左下角的印度板块以每年约40mm的速度向青藏高原俯冲,造成这一地区的快速隆升,这也造就了喜马拉雅山脉的诞生。同时,在印度板块的推动和挤压下,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,在高原东部边缘地区沿龙门山构造向东挤压。然而,这种挤压受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。四川地块岩石圈根部极其稳定(深度约200千米),自晚侏罗纪(一亿六千万年前)以来深深扎根于地球深部,犹如“地轴”和磐石,坚强地抵抗着青藏高原的向东挤压,这种“硬碰硬”的对抗也就形成了宽大的南北向挤压构造带(东经105-110度),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最活跃的地震带。

不幸的是,本次地震的震中阿坝九寨沟地区,还有08年以来的汶川,芦山,雅安等等,都是处在这一破碎带上。而省会成都,则处在稳定的四川盆地中心,是大陆地壳上古老而又稳定的一部分,在最近至少5亿年内的地壳运动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生变化。这也解释了为何紧邻地震高发区的成都总能在每次大地震中“独善其身”,很少会受到地震的直接破坏。

在我国,随着地震灾害的不断发生及其带来的巨大破坏,关于地震预测的呼声也不绝于耳。诚然,地震预测仍是一项国际性难题,但是,如果深究地震其本质,也就是地下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突然释放的过程,那么或许我们能从地下应力监测出发,探寻地震预测的奥秘。

确实如此,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,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便开始倡导发起地应力测量。通过这种手段坚持对断裂带进行长期科学监测,了解其活动周期和活动规律,记录和研究地震前后地应力变化过程,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对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了解一二,探索地震预报的方法。

图丨九寨沟地区周边测震台站分布图

然而,要想做到这一点,光靠一个或几个监测站点还远远不够,而是要在区域上形成有效的地应力监测网络,如此,才能形成对断裂带应力变化的有效监测。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,我国也在大力发展基础地震台网建设,目前在青藏高原和西南这些敏感地区的一二三级台站进行铺设,正在逐步形成有效的各级地震监测网络。

图丨中国地震台网分布

尽管对全球地震科学工作者而言,地震是自然规律使然,地震预测至今仍是神话。但是人类探索自然之精神永恒,我们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在这些看似难以捉摸的地球活动中建立规则,最终克服地震预报这一亘古科学难题。

-End-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